目前全球通用的公历,历年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“回归年”为依据,其长度为365.24天,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,为使用方便就将365天作为一年,这样每年要多出5小时48分46秒,每累计4年就是23小时15分 4秒,因此历法每4年设一个闰年,增加为366天,也就是多出了一个2月29日。
同时凡整百的公元年份则要能被400 整除才能定为闰年,这样每400年中刚好有97个闰年。
另外,我国传统的农历编排上,既要考虑太阳又要考虑月亮,农历中的一个月是按月亮一个“朔”(在天文上是月亮和地球黄道面相同的时刻)到下一“朔”之间的周期长短决定的,其实就是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,平均值为29天12 小时44分钟。
由于太阳、地球和月亮之间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,因此这一周期也有长有短,有30天的是大月,有29天的则是小月。为保证农历每月第一天是朔日,所以大小月的安排并不固定,需要经过观测和推算来确定。正月初一的朔恰逢小月,因此大年三十只好被“省略”了。